近段时间以来,初秋时节,驱车徜徉在国道G上,层峦叠嶂的山林云雾缭绕,葱茏草木中点缀着斑斓的秋叶,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半坡公路文化驿站就掩映在这美丽的山林之中。

采访当天,半坡公路文化驿站又迎来了一批邻县前来参观学习的公路人。

邻县公路人前来参观学习

半坡公路文化驿站,是利用原废弃的道班升级改造而成。原半坡道班始建于年,几十年来,养护这条公路的工人以路为业、以班为家。年,随着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养护公路实现了机械化,撤销了半坡道班,道班被养护站取代。

驿站里,四角极富民族特色的木结构休闲亭,如公路卫士般守护驿站。陈旧的养路护路工具、锈迹斑驳的各类养路运输车辆,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艰苦岁月里,碎石、打砂、修补路面、运送养路材料、铺撒沥青都是靠着它们,公路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它们岁月的印迹。

展馆里,7个展区“述说”着一代代黔东南州公路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发展瞬间和艰苦奋斗的征程。

现年53岁的杨敏,年毕业后他和父亲一样成为了道班工人,现为天柱公路管理段锦屏三江养护站站长。多年来,杨敏和其他工人一样,牺牲了大部分与家人相聚的时间,无论严寒酷暑总在路面上。

道班未撤销之前,他们一直居住的道班条件异常艰苦,没有电只有点 灯,用水要从几百米远外的山下去取水。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杨敏刚参加工作时最深印象,雨季是他们最艰难的季节,每逢刮风下雨,都要开着拖拉机去及时处理道路上塌方的石头,把被压烂的土路填平,清理排水沟以及清理垃圾,并随时面临着塌方和泥石流的发生。

“因为这条道路是锦屏县去凯里市和贵阳市的 交通道路,所以再艰苦也要坚守好岗位保障村民们的出行安全。”杨敏说,那时扛着十字镐、铁铲、竹扫把一工作就是一天。

31年来,父辈道班工人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杨敏和其他工人们,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每条路、每颗树都像他们的孩子一样被精心呵护,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守着。

经过几代道班工人的坚守努力,该道路从县道变为省道,从省道升级为国道。如今,兼具“畅安舒美”与“品质工程”双示范的苗侗文化之旅、惠农便民之路的国道G呈现了众人面前,串起了百姓民生、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自从这条路变成国道后,车流量变多了,给我们的大血藤果和金秋梨等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电商也可以上门来收购了。”谈起这条道路带来的变化,种植户谭仙月激动地向记者介绍。如今,交通的变化有效的带动了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客货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群众出行和农产品外运更加便捷,“农家乐”“乡村游”迅速兴起,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畅通,改变了村民群众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光阴荏苒,交通道路的快速发展、养路条件的改善,70年间国道G从破烂的砂石路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土坯房的道班变成了青瓦灰墙的文化驿站,70年前老道班工人们种下的树苗已长成枝叶繁茂的梨树,丰硕的果实依然滋润着后人。

四季的轮回,大山深处一切都在改变,不变的是几代道班工人橘红色忙碌的身影和一颗坚守的初心。

?高酿石洞篇?邦洞联山篇?凤城社学篇

▌稿件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潘德玉通讯员彭茂乾

▌一审:杨冬满

▌二审:唐安平

▌三审:徐明珍

▌本期编辑:杨冬满

▌新闻征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a.com/dxtxzjb/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