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5岁不上班,砸百万租下荒
来源:一人一城(ID:yirenyicheng01)10年前,她还是一个国外留学回来的艺术生,参观艺术品,翻看艺术著作是她常常会做的事。她估计永远都不会想到,几年后会进入泥地,经常和瓜果蔬菜,鸡、鸭、羊、兔打交道。成为一个城市“村姑”。 农场“艺术家” ArtandAgriculture Rita是一个 “吃花人”。 她35岁,不用坐班,已经在上海郊区做了6年的农场主。单凭不用坐班这点,我就已经羡慕不已了。天气好的时候,就在森林或者麦田里摆上餐桌,剪一把鲜花,点上蜡烛,在阳光沐浴下吃着自制的鲜花料理。有朋友来时,忙着准备的Rita,去花田里找些香料,从菜地里摘些蔬菜,再掰几个玉米,野外露营所需的食材就准备好啦!有时心血来潮,就在树林里缠几根绳子,挂上几十幅摄影作品,树林就成了天然的展览馆。闲暇时,她便在花田中散步,闻着花香,看着翠绿的稻田或金*的麦浪,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她的生活美好得让人嫉妒,但这一切都只是她选择展现出来的美好场景而已。Rita本名叫朱未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的中央圣马丁学院,学的是纯艺术专业。年初,她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回到上海。每当有人问起她准备干什么时,她总是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刚毕业的Rita特别单纯,在她的艺术概念里,一件作品的好坏在于这件艺术品本身,而不是某一幅画多少钱,几年内能升值多少,或者某个艺术家的身价是多少。“这些跟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呢?”她失落不已。这样的艺术氛围里让她更加不知所措,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我可能不适合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跟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她彷徨、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事情,又能做什么事情。后来她尝试过在艺术杂志、广告公司这些地方工作过,但始终感觉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让她欣慰的是,家里人并没有给她什么压力,母亲还常鼓励她说:“年轻人就应该多去尝试”。直到年的一天,母亲兴奋地告诉Rita,她在上海郊区发现了一块“宝地”,那里藤蔓缠绕,仿若原始森林,有条天然的小河,还有一片稻田,正是她心中理想的做农场的地方。Rita的母亲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国际商务咨询,工作时常带农业代表团去欧洲考察现代农业,久而久之,对农业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知道这是母亲多年来的愿望,尽管自己对农业毫无概念,但想帮母亲一起完成这个梦想。于是她们租下60多亩的一块地,在翻阅了无数关于农业、景观、设计、艺术的相关资料后打算这里“一展拳脚”。年春,农场正式动工。她们给农场取了一个既动听又有意义的名字“日脚农场”。在上海话里,“日脚”有日子的意思,诗经里用这个词表现“太阳穿过云层射下的光线”,寓意平实、恬静、温暖、惬意而美好的生活。对于农场的建设,Rita不喜欢把太多城市化的东西加进去,因为这样反而会破坏自然原本纯粹的美感。于是她们将原本的水稻田划分成了像欧式庭院般的形状区块,又铺了一些路,做了一个可以用来远眺的廊架。关于那片树林的建设,她们用上好的加拿大红雪松搭建起一个木平台。为了 上保护植被,她们没有砍伐树木,只是将平台镶嵌在土地里。尽管农场看起来有点过于原始,没有现代感,但Rita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春夏秋三季这里树影婆娑,舒适宜人,尽是大自然最真实的模样。Rita喜欢花,农场里除了应季的瓜果蔬菜和各种动物,就是各种各样的花。迎春花、杜鹃花、白玉兰、郁金香在早春就开始盛开。进入四月,可以用茼蒿花、菜花做成花束;满开的满天星和夹杂着宝蓝色和玫红色的矢车菊美得像是梦幻的场景。到四月下旬,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数食用玫瑰花,满园子都是香甜的气息。一年四季,农场里都有盛开的花,加上星星点点的翠绿,那幅场景不禁会让人想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庄园。常常走在地里似乎让Rita已经忘记了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对她来说,农业与艺术的边界其实是非常模糊的。身处大自然,她总是有无限的灵感。比如在麦田、稻田里做饭。最出名的是“田园幻境”,不管食物是生是熟,可食用还是不可食用,她都放在餐桌上让人们自己分辨。她会布置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如野奢露营帐篷。绿野仙踪。花海野餐。她把每一次活动都当成艺术创作,基本上不重复,不过这样的策划成本和物料成本都非常高,让她亏了不少钱。后来她转念一想,其实这里已经满足了户外休闲的所有需求了,或许可以让大家自由发挥,她负责提供所需物品。农场没有访客的时候,Rita喜欢自己研究各种美食,特别是关于如何“吃花”。她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吃花的传统,于是以花为食材,做各种各样的料理实验。春日里她喜欢挖二月兰,吃它的花朵,将它做成二月兰饺子或者凉拌,味道非常可口。夏季,食用玫瑰花成熟了,她就把鲜花做成纯露和糖浆,或者继续加工成蛋糕、果冻、糖果、饮料、和鸡尾酒。秋天可食用花卉并不多,她喜欢将板栗和米饭拌在一蒸煮,出锅后然后撒上一些菊花花瓣,再焖两分钟,一碗清香的菊花栗子饭就好了。自己做农场 的好处,大概就是想吃什么,就种什么吧。总有人问Rita农场什么时候最美,她说一年四季都很美,哪怕植物枯萎,动物死亡。这是她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对自然的敬畏。经营农产并不永远都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下地干活,被太阳暴晒,被虫蚊叮咬,这些再正常不过了。但让Rita最担心的是无常的天气,夏天是农场最难熬的季节。有一年吹台风,下大暴雨,她种的香草几乎全部阵亡,瓜地里什么都不剩。一只狗,两只猫,三只兔子,十四只羊和几十只不同的鸡,不是死亡就是失踪,让她痛心不已。更让她难过的是,有次连夜下了三天大雨,农场被淹没,导致缠绕满地和树干的藤蔓几乎全部被侵泡而腐烂。原来生机盎然如仙境般的地方突然变得死寂,“就像恐怖片一样”。再也没有长出来过了。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Rita也学会了保持一颗平常心,“很多事情没办法预测,就只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过她也发现大自然也是很公平的,原本这片地方就是偶然长出来的,别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她也会在农场里发现原本没有种的植物,这些美丽的意外来客,是大自然送给她的意外惊喜。她早已学会接受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个事实。就像食用玫瑰花香甜可口,但与庭院玫瑰花与月季相比,颜值还是差了很多。越与自然相处,她就越能感觉到自然对人类欲望的制衡。“凡事顺其自然就好”,不是她看淡了命运,只是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做农场的过程中,Rita也会受到很多质疑和误解,这让她既难过又焦急。曾有人问她:“你的食用玫瑰花打药?”Rita诚实地说:“我打药的”。别人就会说:“你要是不打药就好了。”Rita感到很无奈,因为食用玫瑰花很难种,由于气味香甜,病虫害会比较多,不可避免地需要打一些药。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她发现人们似乎只在乎食物的性价比、品相、口感,但却不知道农作物本身的故事。让她更惋惜和沮丧的是,乡村的天际线似乎正在被城市取代,很多民俗、技艺逐渐被人遗忘,繁华的大都市却很少有人们可以记忆的东西。Rita开始思考,自己能为当下这个时刻做些什么?于是她开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各种关于农业的小知识,打药少的蔬菜有哪些、如何才能选到靠谱的种子、为什么要保护城市乡村等等都是她分享的话题。当地有优质的农产品,她也会帮忙推荐。她希望可以通过艺术的思维来展现农业之美,用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拉近人与土地之间的距离。“不管有没有人回应,相信总有一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她坚定地说。她不确定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做农场,但她能确定的是想要一直做和农业相关的事情。这是她活了三十多年, 的收获。更多暖心美文 点击下方卡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a.com/dxtfbqy/10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个蔬菜要抓紧吃,不仅口感好,营养价值高
- 下一篇文章: 黑河远上白云间第三十五章一剑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