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园民宿丨北方野园
如设计团队在王家疃村完成的其他3组建筑一样,“柿园”也是一个民居改造项目。在设计师接手之前,村里已经请人开始改造,而且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工程,但因为缺乏设计,没有达到业主的期望。
认识场地是设计的开始。设计师发现要改造的两个院落离道路较远,且院落与道路之间有二十多米的空地,场地中有大量的果树;两个院落中间有一条直通后山的甬道;后山植物茂密,有柿子树和楸树等高大乔木;临近建筑的位置有一小块农民清理出来的空地,用于堆放杂物。原有建筑为典型的胶东民居:合院形式,但不是标准四合院,一层,只有正房和厢房;深灰色的挂瓦,毛石砌筑的墙体厚重而华丽,传统砌石工艺的手工美感与当下粗制滥造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树,山和石成为场地中建筑之外的重要元素:山是背景,树是前景和重要的景观元素,而石头,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的中介,在建造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希望创造一种北方乡村的“野园”气息。野是指有乡野气息,不是野外;园,不是院,它要有设计,有一定的“文人气息”。因此,相地过程中发现的树,山和石就变得尤为重要,它们都将成为新空间中的主要造景。改造着重保留了场地中的树木,这成为设计的起点:在最初的设计中,新加的建筑(民宿的公共配套,包括餐饮和后勤服务)避让树木,进而环绕树木形成一个个独立又串联的院落。房、院、人、树之间形成一种正负、看与被看的关系。但遗憾的是,因为土地产权问题,最初的方案无法落地;新建筑被迫简化,以景观构筑物——亭的方式出现。 △最初方案?三文建筑 △最终方案?三文建筑 △柿园平面图?三文建筑 △客房前具有东方色彩的庭院摄影:金伟琦 “无水不成园”,水可以为空间带来灵气,也可以有效改善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但北方冬季寒冷,水景观的处理变成一个难题。柿园的水景是一片浅水池,大约30厘米深,用金属板围边。夏天它是一面静水池,冬天可以放空,铺上沙子变身游戏场地。水景中的树是场地中原有的,水池在这里被掏空,形成两个圆洞,树木从其间伸出,互不干扰,又彼此成就对方。△凉亭、树木,及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画面感摄影:金伟琦 △场地中树木被保留下来,与新建水池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摄影:金伟琦 △夜色下的庭院摄影:金伟琦 两个新增建的亭子分别位于水池的两端,它们为居住者提供了半户外的使用空间,同时也成为空间中的对景和控制点。亭子并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官式形制,而是力求当代性和地域性。单坡顶,传统垒石工艺的基座配以木格栅中轴的窗扇,没有古的形式,但有乡野味道。院墙的处理也采用地域传统工艺,垒石和木栅栏。新垒石和老民居墙体的老垒石,以及原来院墙的虎皮石(垒石加水泥勾缝做法)形成了一种传统工艺的时空对话。建筑背后山脚下的空地也被整理出来,成为民宿的后院:草地、楸树和秋千,私密、惬意。△茶亭,柿园中半室外的休憩空间摄影:金伟琦 △虎皮石墙摄影:何崴 △柿园后山摄影:何崴 △由传统建造工艺垒石形成的围墙和现代感的净水池在一起,相映成趣摄影:金伟琦 场地内保留有原始石砌民居两栋,为近年居民自发新建,比村内传统建筑空间更大,空间布局符合村民自住的格局。建筑师从民宿运营的角度对空间布局及流线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原有的两栋建筑划分为四个独立的民宿套间,每套套间内均设一个大床及加床,能够满足“亲子民宿”的功能定位。在软装陈设上,设计师选取柿子红作为主要色彩基调,呼应了“柿园”的项目主题,红色作为民间喜爱的颜色也带有吉祥、喜庆的意味,为原本素雅的空间增添了活力。在家具的选择上,设计师在当地收集了大量的本土旧家具,例如旧桌椅、板凳、顶箱柜、针车等物件,运用到空间布置中,增加了民宿空间与本土文化的连接,体现了“乡土民宿”的主题定位。△保留原建筑外立面,在入口处利用钢构件形成灰空间摄影:金伟琦 △从客厅看卧室摄影:金伟琦 △客房A室内,刻意保留的石墙与老家具,传达了时间感和地域信息摄影:金伟琦 来源:有方空间 里口山亲子慢游团 ,期待您的加入哦!旅行,永无止境 里口山城市山地公园 景区游览、鲜果采摘、特色农家乐 吃喝玩转,更多精彩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a.com/dxtpzff/6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酒泡花椒能治什么病,花椒泡酒可以用来治
- 下一篇文章: 柿rdquo不可挡12月8号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