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汉字之美饮食字传作料篇姜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张一清著/梁艳读) “姜”这个字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字形;另一个来源是由“艹”与坚强的“强”的古文形体“彊”组合形成的字形。 后来,这种字形“”又被写成“薑”。 第一种字形在甲骨文里,上面的“羊”表示字的读音与“羊”接近,下面的“女”表示字的意思与女性相关。 这种字形一直沿用到今天。《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神农居姜水,以为姓。” 按照许慎的解释,“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位先祖——神农氏的姓氏。 而且根据大多数古代文献记载,神农氏就是炎帝,因为他居住在一条名为“姜”的河流岸边,所以就用这条河流的名称作了自己的姓氏。 而在以部落、氏族为主的原始社会,社会形态基本属于母系氏族,家族血脉的延续一律以母系为线索。 因此,被用作原始姓氏的汉字中大都包含女字旁,例如*帝姓“姬”,舜帝姓“妫”,大禹则姓“姒”等,这些姓氏充分体现了远古时期母系社会的印迹。 神农氏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显然,被用作姓氏的“姜”与现在用作调料的姜并不是一回事。 这个字的第二个来源才是这种调料名称的真正源头。 古老字形“”上面的“艹”表明字的意思与植物有关;下面的“彊”表示字的读音与它接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这种字形的解释是:“御湿之菜也。” 许慎的解释有两个要点:第一,明确了“姜”是一种蔬菜;第二,明确了这种蔬菜的一个主要作用是祛湿。 清代名医、安徽休宁人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曾经提到“干姜益阳而燥湿”“雨湿加生姜”等。 可见,作为蔬菜的姜本身可以入药,而且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正是祛除体内湿气或是抵御外界湿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具有这种明显的药理功效,所以姜一直被视作一种对健康有益的保健食材,而且对于其食用方法,民间也有不少讲究。 例如民谚“冬吃萝卜夏吃姜,少劳医生开药方”“上床萝卜下床姜”等等。 画丽珠萃秀册西施清赫达资 从民间谚语来看,姜似乎与身体的动静状态有关。 当我们的肌体需要静的时候,比如冬季以及夜晚休息的时候,就不宜吃姜。 而当夏季来临以及清晨起床之后,身体处于活跃状态,是激活体内细胞的最佳时期,所以就适宜吃姜。 另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还曾经谈道:“多食莱菔动气,惟生姜能制其*。” 看来,生姜对萝卜具有克制功能,因此,寒冬盛夏、白昼黑夜,依序交替食用它们,将有助于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 其实,中华美食也一向秉承膳食平衡的理念与传统,比如螃蟹性凉,而姜则属于温热之物,因此,姜末或姜汁就成为吃蟹时的必备蘸料。 还有源于珠江三角洲的传统甜品“姜撞奶”,也是性寒的牛奶和性温的姜汁的完美结合,在寒凉天气中品尝,尤其令人脾胃温暖、脏腑通泰。 春闺倦读图清冷枚 姜的好处如此之多,的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调味及保健佳品,难怪古代诗文中也不乏它的身影。 例如唐代诗人薛逢《题独孤处士村居》:“江上园庐荆作扉,男驱耕犊妇鸣机。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 这仿佛就是一幅依山傍水的乡村美景素描:柴门掩映着江渚小屋,男子在田间耕作,女子在家中纺织,窗外的山林郁郁苍苍,遮住了洒向藤萝的阳光,村外桑树、柘树环绕,田里生姜、芋头长势正旺。 宋代诗人刘子翚更是专门写过《园蔬十咏·子姜》:“新芽肌理腻,映日净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 他在诗中把细嫩的姜芽比作女子的纤纤手指,晶莹柔嫩。 在古代诗文中,“姜芽”的确可以作为姜的一种美称出现。 例如金末元初的文人元好问在其《最高楼商於鲁县北山》中写道:“东家劝饮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 这两句描写的就是好客的主人用鲜嫩的姜和肥美的芋头款待客人。 此外,苏东坡写过“先社姜芽肥胜肉”,明代文人钱继登也留下了“*鸡肥欲待姜芽”等诗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a.com/dxtxzjb/11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6种养生药材仅一字之差,功效却天差地别
- 下一篇文章: 这几种花也能吃不仅能,还可入药赶紧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