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金匮要略》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仅是后世治疗渴证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拟将其治疗大法概括为12个方面,试述如下。

一、

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是一种针对肺胃热盛、津气两伤引起的口渴症状的中医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使用白虎加人参汤来达到治疗目的。白虎加人参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主要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和人参等中药组成。其中,石膏和知母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甘草和粳米可以益气和胃,而人参则能够益气生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在暑热内盛、气津两伤的情况下,使用白虎加人参汤可以清肺胃之热,同时补充津液,使体内的热邪得到解除,津液恢复正常,从而缓解口渴症状。《伤寒溯源集》中也有关于这种治疗方法的记载:“暍乃暑热之邪,其气本热、不待入里,故中人即渴也……所以即用石膏以治时令暑热之邪,又加人参补汗出之表虚,添津液而治燥渴也。”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在治疗口渴症状中的重要作用。总之,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引起的口渴症状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二、

温补肾阳,化气止渴法是一种通过温补肾阳、调理气化来治疗口渴症状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肾阳虚衰、气化失司的情况。在中医理论中,肾是人体的重要脏腑之一,具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等作用。当肾阳虚衰时,人体的气化功能就会失调,导致水液代谢失衡,从而出现口渴等症状。肾气丸是治疗肾阳虚衰、气化失司口渴的经典方剂。其中,六味地*丸是主要的补益肾阴的药物,因为阴是阳的基础,只有当阴充足时,阳才能够得到依附而不外浮。桂枝和附子则是温阳暖肾的药物,能够补充体内的阳气,使肾气得到鼓舞,从而能够上蒸津液以止渴,下则能够气化以摄水。《医宗金鉴》中认为,这种组方“是以阴中温养其阳,使肾阴摄水而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而止渴。这种方法既能够补充肾阴,又能够温补肾阳,使体内的阴阳达到平衡,从而治疗口渴等症状。总之,温补肾阳、化气止渴法是一种通过调理肾阳、气化来治疗口渴症状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咸寒润下,生津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阴虚燥热,渴欲饮水不止之证。方用文蛤散。

文蛤散中用文蛤一味,其性味咸寒,可养阴润燥而导心热下行,则津生而渴止。正如《金匮玉函经》所云“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而两得之。”

四、调和营卫,祛湿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水湿侵犯经脉,阻碍营卫的运行,气不化津之口渴证。方用芪芍桂酒汤。

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实卫祛湿,兼泄郁热。俾卫阳得实,营阴得益,湿热得清,其气得行,则水津得布而渴除。

五、行气活血,通阳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肝郁气滞血瘀之口渴证。方用旋覆花汤。

肝着之病,因气郁血滞,阳气痞结所致。热饮可使气机通利,胸阳暂得宣达,故发病前但见渴喜热饮。然而瘀结不去,病终不除,故用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使肝经气行血畅,阳气通而瘀血化则肝着可愈,其渴可止。

六、

益气补脾、温肺止渴法是一种针对虚寒性肺痿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那些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的患者,此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古代医书《千金》中,有一个著名的方剂——生姜甘草汤,就是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当脾胃气虚、水寒不运时,人体无法将津液正常运送到口腔,从而导致肺叶枯痿、咽燥而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补脾温肺的方法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在生姜甘草汤中,人参、甘草和红枣都是重要的药材。人参和甘草具有补脾气、生津液的功效,而红枣则可以调和药性,使药效更好地发挥。生姜是一种辛散温通的食材,可以暖中宫、布津液,使胃中的津液能够更好地灌溉到肺部。通过这种治疗方法,我们可以使肺部的津液得到补充,从而缓解肺热叶焦、口渴等症状。同时,补脾温肺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总之,益气补脾、温肺止渴法是一种针对虚寒性肺痿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生姜甘草汤等方剂,我们可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缓解口渴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七、化气利水,润燥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下寒上燥之口渴证。方用瓜蒌瞿麦丸。

肾阳不足,不能化气于膀胱,所以小便不利;下焦真阳虚衰,不能蒸腾津液上潮于口,以致上焦燥热而渴,治当使肾阳振奋,气化有权。

如此既可使水道通利,又可蒸津上承,津蒸水降,则诸证自愈。

八、利尿发汗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气不化津,膀胱蓄水之口渴证。方用五苓散。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第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第5条:“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两条虽均由停水引起,但证候略有不同。前者是表邪未解热不得泄,膀胱气化受阻,水停于下,津不输布以致口渴饮水;后者是先因膀胱气化失职水不下输,不仅下焦蓄水进而胃中也停水,津不上布而口渴饮水则拒而不纳故水入即吐。

由于二者在病机上是一致的,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表里分解,水去津布则渴止。

九、利水化饮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胃有停饮,中阳受阻,津不上承之口渴证。方用茯苓泽泻汤。

茯苓泽泻汤通阳化气,利水除饮。俾气化水行,则呕渴自止。正如《金匮要略浅注》所云:“今有挟水饮而病胃反,若吐已而渴,则水饮从吐而俱出矣;若吐未已而渴欲饮者,是旧饮不因其得吐而尽,而新水反因其渴饮而增,愈吐愈渴,愈饮愈吐,非从脾而求转输之法,其吐与渴,将何以宁,以茯苓泽泻汤主之。”

十、育阴利水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水热互结,郁热伤阴之口渴证。方用猪苓汤。

本证病变在肺,肺热伤津,则渴欲饮水。肺伤则上源不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小便不利,水邪内停必与热邪互结,郁热则进而伤阴,故用猪苓汤利水除热,滋阴润燥而止渴。

十一、内外兼治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百合病日久,阴虚内热较甚之口渴证。内服百合地*汤,外用百合洗方。

此时仅服百合地*汤则恐药力不够,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故采用内服、外洗并用之法。

在内服百合地*汤的基础上,再配合百合洗方渍水洗身。因肺合皮毛,洗其外,亦可通其内,共奏清热养阴润燥之效,渴止矣。正如《张氏医通》所言:“其一月不解,百脉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则一身之脉皆得通畅而津液行,渴自止。”

十二、饮食调养止渴法

此法适用于胃中津液受伤之口渴证。可用大麦粥或煮饼等。

妊娠呕吐,吐而损伤津,故见口渴,因此需食大麦粥以生津液。李时珍谓大麦具有”消渴除热、益气调中之功,意即此也。这里的煮饼为小麦粉制成,能益气养阴可帮助其除热止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uetenga.com/dxtsltx/12732.html